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落地两周年:激发创新企业成长动力 加速形成优质创新资本中心![]() 深交所数据显示,截至2022年8月23日,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175家,总市值突破12万亿元,累计IPO融资近7665亿元,再融资近9546亿元,汇聚九大战略新兴产业,合计市值占比高达73%。 “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成效显著,为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深化改革打下坚实基础。”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,创业板上市公司体量明显扩大,市场活跃度大幅提升,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支持力度显著增强,积极助推实体经济增长及新兴行业发展,培育了大量龙头公司。 三大重点领域“创新强项”亮眼 两年来,创业板“优创新、高成长”特色更鲜明,创新企业市场准入和培育服务体系更健全,聚焦先进制造、数字经济、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,支持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做优做强,打造多元包容的创新企业上市高地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 数据显示,截至8月23日,注册制下创业板新上市公司共355家,占创业板公司总数的30%,总市值超2.6万亿元,占板块整体市值的21%,近九成为高新技术企业,近六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。 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以来,多元包容的市场体系更加健全,汇聚了众多创新创业企业,先进制造、数字经济、绿色低碳三大重点领域的新兴产业企业集群化发展趋势尤为明显。行业龙头企业不断引领产业持续创新,以高质量科技供给带动产业迈向中高端,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、更高附加值、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、供应链,有力促进科技、资本与产业深度融合。 三大资本工具积极赋能 两年来,创业板注册制以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,在再融资、并购重组同步实施注册制,打造更加灵活的股权激励制度体系,三大资本工具相辅相成,打造上市公司创新成长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,为企业上市后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 大刀阔斧的注册制改革使再融资制度更具包容性,极大激发了公司热情。一方面,针对创业板公司普遍轻资产、业绩容易存在波动等特点,创业板取消了“最近一期末资产负债率不低于45%”和“最近两年盈利”等发行条件。另一方面,创业板推出简易程序制度,审核快,时间短,募集资金不超过3亿元且不超过净资产20%的“小额快速”再融资项目快速增加。 截至8月23日,深交所共受理创业板公司再融资申请525家次,369家次再融资已注册生效,占创业板公司总数的比例达31.4%,拟募集资金超4000亿元,其中319家实施完成,实际融资3394.03亿元。 ![]() 注册制改革补齐重组制度短板,统一标准,将重组上市标准与IPO拉平。重组市场稳中向好,交易结构更趋合理,理性并购理念深入人心。注册制实施以来,已有36家创业板公司实施完毕其重组项目,交易金额合计395.41亿元。产业整合并购已成主流。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带动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,促进产业链、供应链贯通融合。 注册制改革加速股权激励常态化,提升市场活力。截至8月23日,创业板共有705家公司推出1286单股权激励计划,注册制下新上市公司中,共有88家公司推出89单股权激励计划,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股权激励已成常态。注册制改革落地后,兼具折扣优势和出资时点优势的第二类限制性股票2021年度使用比例达73%,已逐渐成为创业板上市公司的“标配”。 多元化退出机制逐渐形成 打造“进退有序、优胜劣汰”市场生态,对于促进创新资本良性循环意义重大。两年来,创业板健全退市制度,严格退市监管,推动完善破产重整制度,畅通多元化退出渠道。注册制实施以来,创业板共有13家公司被终止上市,市场出口有效畅通,市场化、常态化、多元化退出机制逐步形成。 创业板通过简化退市流程、优化退市标准、完善退市风险警示制度等,多维度完善市场优胜劣汰功能,实现精准从快出清,打造一套更为完善、精准的退市标准体系,创业板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得以优化和提升。 丰富完善退市指标,创业板将净利润连续亏损指标调整为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的净利润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”的复合指标,财务类退市指标全面交叉适用,且退市触发年限统一为两年,实现“劣者必汰”;简化退市流程,取消暂停上市和恢复上市环节,交易类退市不再设置退市整理期,实现市场化机制下的快速出清,提升退市效率;强化风险警示,对财务类、规范类、重大违法类退市设置退市风险警示制度,加强风险警示的及时性和针对性。 创业板严格执行退市制度,对严重扰乱市场秩序、触及退市情形的公司,做到“应退尽退”“退得下”“退得稳”。今年以来,创业板依法依规对德威退、金刚退等8家公司作出终止上市决定,维护退市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。 创业板推动破产重整,促进风险出清。创业板公司在通过破产重整促进风险出清、实现不良资产退出方面进行了有益实践,已有福石控股、华昌达、天海防务、保力新执行完毕重整计划,有效改善债务结构、优化经营能力。 “创业板试点注册制以来,严格执行的退市制度大大提高了退市效率,加速了劣质公司出清,有利于促进市场优胜劣汰。同时,随着退市逐渐进入常态化,也倒逼上市公司增强风险意识、提高自身质量。总体来看,退市制度有利于提高创业板市场整体质量、促进其长期健康发展。”申万宏源首席市场专家桂浩明表示。 优质创新资本生态初步形成 两年来,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兼顾增量与存量,对发行承销、交易等一系列基础制度进行改革,完善价格发现机制,引入更多中长期资金,投资者结构持续优化,产品体系逐渐丰富,激发市场各方参与热情,推动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优质创新资本形成生态。 刘乃生认为,市场生态的持续改善带动了创业板市场投资者结构的持续优化,机构投资者占比稳步提升,境外投资者规模不断扩大,价值投资理念进一步深化。 创业板成交量与活跃度持续提升,改革实施以来截至2022年8月23日(下同),创业板日均成交额较改革前两年增加超九成,成交份额(占深市比重)较改革前上升近6个百分点;机构交易持股占比持续提升,机构持有创业板股票流通市值超5.万亿元,持股占比超五成,较改革前提升7个百分点;境外投资者(包括深股通、QFII和RQFII)交易持股占比大幅提高,境外投资者持有创业板流通市值近6000亿元,持股占比近6%,较改革前大幅提升超35%;长线资金(包括社保基金、保险和企业年金)持续流入,长线资金持有创业板股票流通市值超4000亿元,持股占比近4%,较改革前提升超30%。产品体系持续丰富,深交所推动创业板系列特色指数开发,目前已有创业板50、创业蓝筹、创成长等ETF上市,后续将持续推进创业板系列特色指数ETF产品开发。 在注册制改革牵引下,创业板初步形成市场准入多元包容、企业创新特色鲜明、持续发展机制完善、优胜劣汰成效明显的市场生态,进一步提升深交所市场影响力和识别度。 本文内容来源于证券日报之声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。 |